2007年7月30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告别锄铲斗殴 互迎新人嫁娶
浙皖六县(市)挽臂共保边界平安
本报记者 曹志男 通讯员 杜方云

  7月26日,浙江临安、淳安、安吉和安徽歙县、绩溪、宁国六县(市)的政法委书记,郑重地在一份内容涵盖警务、检务、司法和调解协作的“打造平安边界协作意见”上签下了字。
  许多年来,浙皖接壤处的老百姓可谈婚论嫁成亲戚,也会因一分地、一棵树酿纠纷。如今,两地政府通过“边界综治协作模式”联手打造了一条维护平安稳定的无形边界,一条隔开矛盾、融通真情的奇妙边界。

  边界矛盾:“打、谈、和”的轮回
  昱岭关,这座始建于五代的古隘一直以来是浙江、安徽两省的分水岭,一边是浙江临安清凉峰镇(原顺溪镇)的阳川村,另一边是安徽歙县三阳乡(原竹铺乡)的岭脚村。站在昱岭关前,阳川村老村委会主任洪声荣向记者讲述了一段让他和许多村民都记忆犹新的事件。
  上世纪80年代,阳川村里一下子涌进了一百来个安徽竹铺乡的村民,气势汹汹地说:“不把事情说清楚,今天谁都别想走!”原来,阳川村村民老召的母亲是竹铺乡人,前不久因为和儿媳妇吵架而跳河自尽,娘家人于是前来讨说法。
  “老召家被围得水泄不通,家里能砸的都被砸了,瓦片也被掀了。”洪声荣回忆说,那个时代,一旦发生纠纷,这些都是“惯例”。最终,在吵架似的“和谈”下,召母娘家人拿了丧葬费后愤然离去。接下来的几天,阳川村村民们都全面戒备,怕对方再来。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边界矛盾还有很多,偷盗、牲畜破坏庄稼、山林产权纷争、交通事故赔偿问题等等,让两地村民们在“打、谈、和”的怪圈中不断轮回。

  从“原生态”调解到政府间协作
  “打、谈、和”轮回的怪圈让浙皖两地老百姓都感到很累。于是,一些乡镇在民间调解的基础上,以政府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展调解工作。上世纪90年代,如今的清凉峰镇和三阳乡第一次以政府发文的形式,制订了一整套“接边联排联调工作制度”,成为“平安边界”协议的雏形。
  清凉峰镇司法所所长王一明告诉记者,当时一到山核桃采摘季节,纠纷矛盾就会暴发,单纯依靠村干部调解远远不够。所以,他们和三阳乡政府沟通后确定了山核桃的采摘时间、采摘方式,并在矛盾调解上也形成了一些协作制度。阳川村和岭脚村也达成了共识:一旦发现有哪一方偷摘山核桃,一颗赔1元钱。
  1997年,这六个县(市)的司法局就推出了“接边矛盾联调机制”,各自在接边地区的乡镇推广。不单如此,公安、检察、法院等政法部门也开始尝试接边地区协作办案。去年7月,六县(市)的政法委负责人第一次坐下来,商量如何联手推出一套统一的、全方位的协作办案机制。

  4个机制确保矛盾有效化解
  结合近20年的边界矛盾协调经验,并经过近一年的商讨,“打造平安边界协作意见”终于正式出炉,浙皖六县(市)“边界稳定工作联合指导委员会”也在“意见”签定的这一天正式成立。作为发起人,临安市委政法委成为委员会的第一个轮值单位。
  协作意见确立了4个协作机制:警务协作机制、检务协作机制、司法协作机制、联排联调协作机制。通过这4个机制,六县(市)在预防打击接边地区犯罪、联排联调接边矛盾等方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同时,协作意见还明确,各县(市)必须把接边协作工作纳入各责任单位的综治考核,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